1、复试流程:
需要补充的是:专业笔试是全部在大教室考;专业面试与英语口语是交叉进行,专业面试按名次顺序,第一名至第五名为一组,依次类推进去;英语口语是倒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五名为一组进去。
2、复试准备
专业笔试部分:
由于笔试的专业复试年复一年不同,没有规则可循,建议:
1初试笔记大致回归(教材框架、论述题思路)
2至少增加1-2本经典著作(已附于本通告内)
3主要导师的部分论文,C杂志的部分论文(请自行百度C杂志目录,如“新闻大学”、“国际新闻”、“记者”等)
④消息、评论写作(评论:比如2014到2015年,发生了多起挑战新闻道德的事件,比如姚贝娜、查理、踩踏、21世纪报系等关键词,搜一些经典评论,看别人怎么写的;消息:观察党报、都市报等不同平台如何写导语与标题;)
专业面试部分:
(一)志愿者专业
专业面试时,准备5份简历,并拿出你所学专业的所有实习作品、项目经历、论文成果和学校奖项。建议学校奖项集中(因为基础奖学金获得者把握很多,学校奖项不值一提,除非你前面①②③都没有,这部分可以相应增加)
如果你一无所有,你只能选择广泛阅读。这个时候,你需要补充一些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具体的参考书目已经在这篇文章的后面,仅供参考。记住,不要说你喜欢看国内教授什么样的介绍,会被鄙视的,因为它很可能是一本老师写的书的观点的现在,如果激烈的辩论,建议可以直接买回票,但基本上看看外国经典还是很安全的选择。写完之后,不要休息,总结一下这本书的要点,以及你对这本书的看法。
(2)自愿跨专业
专业面试时,准备五份简历。把你的新闻工作放在第一位(你可能是一个多专业的人,但是你曾经是一个电台/电台经理,或者你曾经在电台或报纸上做过发表文章的实习生,等等,作为你热爱新闻工作的一部分),把你的本科生工作放在后面,并建议你认为这两者在哪里合适以及有什么好处。
一些学生主修英语,所以他们可以说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翻译外国论文等;一些学生主修经济学,所以他们可以处理像财经新闻这样的话题;一些学生主修法律,所以他们可以涉及法治新闻之类的,这只是我的观点,而且一个本科学位和一个新闻专业的聪明组合有时可以转化为优势的劣势。我的本科学位是电子商务,我是商业管理类的,所以我把索契冬奥会的四方报道,和电子商务销售的第四环t恤联系起来,用单独的例子说明电子商务对新闻的影响,和新闻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在第二次面试中,老师问了跨专业和新闻之间的联系
(3)调剂生
跨专业和本部分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上两个建议。
根据2014年的转学生名额,招收了22名学生,但请记住:这是基于网上学生较少的情况(去年有超过200人报名了重大新闻,上325分只有33人,专业课压力严重,最后从33人中选出22名志愿者,比例几乎为1分之3)。2013年,只有少数转学生注册,13年多的在线学生,压力分相对较轻。
回到今年,已经有几个学生有380多名学生,330-360名学生聚在一起。个人估计转校生会招,但不会像去年那么多。转学生的选择可能也是今年最好中的最好:去年是国家线211,985优先+各科和总分。似乎某个科目的上限也被提出来了。我忘了今年可能会不一样。
3、导师选择
建议联系老师最好将分数线划开,如果分数很漂亮,可以报考流行导师。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导师: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校外辅导员属于这个行业,比如报纸或电视台的主编,但他们很少出现。校园辅导员关注学术,但并不是所有的辅导员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都经常这么做,写下你想申请的辅导员,写下你的一个志愿辅导员和两个志愿辅导员。如果一个义务辅导老师把你打昏了,你会被另一个义务辅导老师面试。如果第二个志愿辅导老师打昏了你,你可以在开学前后联系其他辅导老师。记住,不一定要选daniel newham才能安心,毕业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你自己,所以不要依赖你的老师。
建议划好分数线后,搜索新闻学院网站找到导师的邮箱地址,发邮件给导师,看老师的回复。不要一次给几个导师发邮件,建议一次给一个老师发邮件。第一次发邮件告诉你是谁,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也就是你的简历,你为什么申请这个老师,你对他的了解,你的志向。老师一般都会回复。如果回复你的热情,你会在第二封信里继续做详细的陈述:研究生院规划之类的;如果你婉言拒绝,可以继续联系其他老师。
4.关于分享东西
是龙族大神晒太阳的时候了,朋友们都不淡定了。380多位大神相继出现。“我该怎么办?”“我会被刷吗?”“这么多高分,难道我就没有希望了吗?”“要不要复习一下分数?”“为什么分数还没有划定?”这种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候选人。其实复试是一场心理战,每一个通过考试的人都是一次反击。建议踩325-335之间的线。不要放弃复试的机会,但同时要做好可能失败的准备。如果你越界了,请准备做最后的努力。
回头看,对于那些在340到360之间聚在一起的同学来说,真正有竞争力的不是你的高分,而是你的心理素质,和你聚在一起属于同一个分数的同学。去年有排名第6和第10的同学落选,也有踩着325的分数考上的,也有排名第10最后冲进前5的。最后,还有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有两个学生和三个学生。当然,也有本科学校的学生。这个分布展示了一个很现实的三个字:能进能出。
每年,一些本来可以被大学录取的学生,都会被他们的高分吓得魂飞魄散,最终被挂断电话的学生拒绝。在每所学校,都有一个小小的机会,在录取过程中有一点背景,但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存在。如果你足够优秀,学校就不能雇用你,如果你不够优秀,你就应该把这个职位给更优秀的人。被拒绝或接受肯定是有个人原因的。
一些小伙伴来问问题。首先,我不知道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什么专业,什么学校。我只有一个分数或者不知道分数。怎么给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同学提建议?看到很多言论也是醉了,比如“大三还是考重大新闻的大三”,因为要一个一个问名字。所以在这里,我也建议你以后问问你的学长或者学姐,请你先把自己的情况说出来,以免混淆。如果你看了帖子的朋友,不要重复你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比如我讲了复试过程,然后经常看到“薛姐姐,我看了你的帖子。复试的内容是什么?”。
最后,记住,不要纠结于有多少人得分比你高,以及你是否有可能被拒绝。因为,在结果出来之前,没有人能给你答案,因为前人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这显示了这些话的可信度。你可能努力工作了一年,你可能参加了二战,你可能只准备了几个月,但你整晚都没睡,你整晚都没睡,你整晚都没睡,你整晚都没睡,你整晚都没睡,你整晚都没睡,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比你更好的人。
目前,你最应该注意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收场?在网上,“认真就输”,这是投资回报率低的情绪;对于投资回报高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显著。也许你会抱怨最初的测试错误,影响结果;也许你会抱怨你的跨专业,影响复试,但你真的是唯一一个同样情况的人吗?给自己一个提醒,对过去的奋斗负责,认真奋斗最后一个月,不要让自己抱怨错过了几十年后的一个大问题和一次面试。
最后祝大家复试顺利。
参考书目
1.《新闻与传播学》,黄丹,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或1997年修订)
2.《西方新闻概论》(第三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新闻学的十大基本原则》,tom rosenstiel,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传播学教程》,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传播学导论(副刊),李斌,新华社,2003年
6.《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传播学》,陆树铭洪俊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通信导论》,威尔伯·施拉姆和鲍德著,新华社,1984年
9.《舆论》,(美)李普曼著,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也译《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报刊四论,威尔伯·斯拉姆等著,新华出版社,1980/媒体四论,西伯特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自由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报纸的良心——新闻原理与问题讲义》,里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传播者形象: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解构,黄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媒体辩论:关于19个主要问题利弊的辩论》,弗利特·e·丹尼斯和约翰·c·梅里尔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15.《一个有多种声音的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
16.《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炜著。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17.《论自由》,米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
18.《杀戮》,《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商业出版社,1958年(第五版,1996年)
19.《论言论自由》,甄淑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0.《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应用新闻学》,丹伯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新闻社会学》,迈克尔·舒森,华夏出版社,2010年
23.是什么决定了新闻,赫伯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维持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罗伯特·哈克特、赵跃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5.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jürgen habermas,xuelin press,1999
26.制造业共识:大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7.《富媒体与贫穷的民主》,罗伯特·麦克切斯尼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
28.《媒介与权势》,戴维·哈柏斯塔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29.《大众传播学诸论》,[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年
3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沃纳·萨夫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2000年
31.《大众传播模式》(第二版),丹尼斯·麦克海尔和斯文达尔,上海翻译出版社2008年翻译
3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丹尼思·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大众传播,影响研究范式》。常常福、李一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4.《大众传媒与社会》,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维奇主编,华夏出版社,2006年
35.《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凯里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
36.《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5年
37.《大众传播效应研究的里程碑》,[美]海勒姆·洛维里、梅尔文·德夫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传播学史:传记研究法,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39.《媒介研究方法:经典文学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和克里斯·纽博尔德编辑,王锴和刘小红翻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40.《理解媒体是人的延伸》,马歇尔·马素·麦克鲁汉著,商业出版社2000年译
41.《消失的区域: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苗华健、陈体仁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
43.《媒体垄断》,本·h·贝高特克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巴格迪坎,林山等译,新华社,1983)
44.《权力的媒介》,赫伯特·阿尔特舒尔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
45.《用传播形式的变化理解新媒体》,罗杰·菲德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46.《新闻与传播学手稿》,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47.《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董天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